
熱點資訊-餐飲新聞
首先,我們來正視一個問題:外賣平臺是什么?
簡單來講,它讓餐飲老板們能夠把生意搬到網上。但是本質上來說,如果要在外賣平臺上做大做強。除了了解餐飲之外,還要有互聯網意識:如何更高效地排列訂單、如何讓線上和線下的資源有機集合、如何做到提高餐廳的信息處理…… 這些都不是立馬就能學會的。
2016 年,中國在線訂餐用戶規模為 2.56 億人,同比增長 22.5%。餐飲品牌有點類似在淘寶、天貓成為零售主戰場的時候,想進駐的快消品牌一樣。他們知道趨勢必然,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才好。
于是,代運營應運而生。他們幫這些品牌順利地將線下的生意搬到線上。零售商不需要對前端負責,只需要等待消費者下單后發貨即可。
淘寶和外賣平臺的邏輯與容先生夫妻肺片類似,都是鏈接商家與消費者。那么在對自己不自信的時候,餐飲老板們是否可以借鑒前人的經驗,用代運營來開啟外賣的想象空間呢?
很遺憾,答案是不行。 2016 年,北京新開了數十家外賣代運營公司,到如今只剩下個位數。為什么餐飲人找不到合適的代運營呢?我們來告訴你為什么。
從消費體驗的角度出發,外賣和電商區別是很大的。簡單來講,電商因為產品標準化,所以不會得到那么多對于產品的投訴。而菜品的質量就不一定了,就算是中央廚房出品的標準化菜品,也會因為顧客的口味或者其他變量而遭到投訴與反饋,這些代運營不一定能夠即時處理。
另外,阿里巴巴平臺對數據的開放性,能讓代運營能從海量的數據中分析出合理的銷售方法以及營銷方式。而外賣平臺的數據相對封閉,外賣從業者能從中得到的信息與總結并不多。多數代運營所做的事情,也就是對平臺上的評價等進行總結,并從前端進行優化;通過活動吸引流量;對活動根據不同平臺的表現進行調整。
這是阿里的數據分析工具“生意參謀”,是不是比外賣后臺要高級?把外賣做好核心是好產品+好運營。 不了解產品的運營,不管怎么做都是做不好的。
不管電商還是外賣,只有設計才是成熟產業
人才又貴又少,找不到、用不起
跟電商一樣,外賣平臺剛興起的時候也是在野蠻擴張。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擴大自己的盤子,最大化地爭奪商家與用戶,因此,早幾年開始使用外賣平臺的用戶與商家,都經歷了外賣平臺高額補貼的時代。
餓了么之前接受采訪的時候,就承認外賣甚至 O2O 行業的紅利期已經過去。在這樣的局面下,餐飲老板們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:幾乎每個客戶的手里都有一個甚至好幾個外賣 App 了,大家從早期的坐等客戶點餐,變成了要用各種方式去挖掘客戶。
代運營的核心,是幫助商戶去搶占線上的流量入口,最大限度地獲取外賣平臺所剩不多的資源。但是外賣運營,除了了解平臺配置之外,還需要運營對餐飲有深刻理解。
餐飲集生產、銷售為一體,如果從零售的角度來看的話,可以把它看做是生產廠家+零售終端的綜合體。這個綜合體需要解決產品研發、供應鏈、建立生產線、采購、運輸、倉儲等等環節。找代運營來,為的就是流量。 如果代運營如果對這些不夠了解,他們怎么能深入分析你的問題所在,并為你帶來流量呢?
就算費勁千辛萬苦找到了好人才,接下來還要面對一個問題:高昂的費用。餐飲畢竟是傳統行業,而平臺玩的則是互聯網+。眾所周知,互聯網人才的工資要比餐飲行業高很多。代運營公司的外賣運營,工資一般在一萬以上,每個月還會有數千元的提成。
這樣的成本,除非做到一定規模,否則很有可能從“拿外賣賺錢”,變成“賺錢養外賣”。
利益無法分配均勻,是代運營最大的問題
一位做代運營相關業務的人士告訴我,電商代運營做的好的人才,幾乎不可能脫離原來的工作,跑來做外賣代運營。因為外賣的利潤,比傳統的零售行業要少太多了。
除了搜索框,其他都是流量入口
而且他覺得,外賣的風險對代運營商來說太大了 。餐飲行業除了利潤薄,變量也多?,F在外賣的主戰場其實是中小型餐飲,很有可能說沒就沒與他們合作的風險太大。商戶登陸外賣平臺,會跟代運營公司要業績的承諾,但是代運營商無法對核心的出餐質量、送餐時間、口味進行把控。 萬一出現失敗案例,誰做的好誰做的不好,這件事情很難講清楚。
代運營為什么難活下去,從收費就能窺見一斑。代運營收費目前是大致分成兩種模式:一次性服務費,或者基礎服務費加提成。 多數企業都會避免見到效果就交錢的狀況,所以服務費+提成模式在代運營商家中最常見。但是在這種模式下,企業希望建立品牌、賣高價獲取利潤,而代運營則更希望企業能夠低價促銷,因為這樣能夠促進銷售,獲得提成。
在這樣的前提下,銷售越好,提成越多,矛盾就越尖銳。
因為表面上的模式一樣,很多人就自然地認為電商的經驗可以直接套用到外賣上面。但在勺子課堂的彭成龍老師看來,表面上電商和外賣的代運營的模塊是一樣的,都分成線上銷售和后端線下出貨兩塊。這兩塊在電商可以拆開獨立,但是在外賣領域是完全不能分開的。
上一篇:餐廳用這幾招,顧客恨不得天天來!
下一篇:餐飲創業失敗90%都是因為這幾點